素数


素数与合数的定义,见

数论基础

素数计数函数:小于或等于 的素数的个数,用 表示。随着 的增大,有这样的近似结果:

素数判定

我们自然地会想到,如何用计算机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素数呢?

实现

暴力做法自然可以枚举从小到大的每个数看是否能整除

=== "C++"

```cpp
bool isPrime(a) {
  if (a < 2) return 0;
  for (int i = 2; i < a; ++i)
    if (a % i == 0) return 0;
  return 1;
}
```

=== "Python"

```python
def isPrime(a):
    if a < 2:
        return False
    for i in range(2, a):
        if a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这样做是十分稳妥了,但是真的有必要每个数都去判断吗?

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 的约数,那么 也是 的约数。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对于每一对 ,只需要检验其中的一个就好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之考察每一对里面小的那个数。不难发现,所有这些较小数就是 这个区间里的数。

由于 肯定是约数,所以不检验它。

=== "C++"

```cpp
bool isPrime(a) {
  if (a < 2) return 0;
  for (int i = 2; i * i <= a; ++i)
    if (a % i == 0) return 0;
  return 1;
}
```

=== "Python"

```python
def isPrime(a):
    if a < 2:
        return False
    for i in range(2, int(sqrt(a)) + 1):
        if a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素性测试

定义

素性测试(Primality test)是一类在 不对给定数字进行素数分解(prime factorization)的情况下,测试其是否为素数的算法。

素性测试有两种:

  1. 确定性测试:绝对确定一个数是否为素数。常见示例包括 Lucas-Lehmer 测试和椭圆曲线素性证明。
  2. 概率性测试:通常比确定性测试快很多,但有可能(尽管概率很小)错误地将
    合数
    识别为质数(尽管反之则不会)。因此,通过概率素性测试的数字被称为 可能素数,直到它们的素数可以被确定性地证明。而通过测试但实际上是合数的数字则被称为 伪素数。有许多特定类型的伪素数,最常见的是费马伪素数,它们是满足费马小定理的合数。概率性测试的常见示例包括 Miller–Rabin 测试。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介绍几个概率性素性测试:

Fermat 素性测试

Fermat 素性检验 是最简单的概率性素性检验。

我们可以根据

费马小定理 得出一种检验素数的思路:

基本思想是不断地选取在 中的基 ,并检验是否每次都有

实现

=== "C++"

```cpp
bool millerRabin(int n) {
  if (n < 3) return n == 2;
  //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建议设为不小于 8
  //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效率
  for (int i = 1; i <= test_time; ++i) {
    int a = rand() % (n - 2) + 2;
    if (quickPow(a, n - 1, n) != 1) return 0;
  }
  return 1;
}
```

=== "Python"

```python
def millerRabin(n):
    if n < 3:
        return n == 2
    #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建议设为不小于 8
    #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效率
    for i in range(1, test_time + 1):
        a = random.randint(0, 32767) % (n - 2) + 2
        if quickPow(a, n - 1, n) != 1: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如果 不是素数,则 被称为以 为底的 伪素数。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如果 ,那么 通常是素数。但这里也有个反例:如果 ,即使 是合数,有 。事实上, 是最小的伪素数基数。

很遗憾,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并不成立,换言之,满足了 也不一定是素数。

卡迈克尔数

上面的做法中随机地选择 ,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犯错的概率。但是仍有一类数,上面的做法并不能准确地判断。

对于合数 ,如果对于所有正整数 互素,都有同余式 成立,则合数 卡迈克尔数(Carmichael Number),又称为 费马伪素数

比如, 就是一个卡迈克尔数。

而且我们知道,若 为卡迈克尔数,则 也是一个卡迈克尔数,从而卡迈克尔数的个数是无穷的。(OEIS

Miller-Rabin 素性测试

Miller-Rabin 素性测试(Miller–Rabin primality test)是进阶的素数判定方法。它是由 Miller 和 Rabin 二人根据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费马测试)优化得到的。因为和许多类似算法一样,它是使用伪素数的概率性测试,我们必须使用慢得多的确定性算法来保证素性。然而,实际上没有已知的数字通过了高级概率性测试(例如 Miller-Rabin)但实际上却是复合的。因此我们可以放心使用。

对数 n 进行 k 轮测试的时间复杂度是 ,利用 FFT 等技术可以优化到

二次探测定理

如果 是奇素数,则 的解为 或者

要证明该定理,只需将上面的方程移项,再使用平方差公式,得到 ,即可得出上面的结论。

实现

根据卡迈克尔数的性质,可知其一定不是

不妨将费马小定理和二次探测定理结合起来使用:

中的指数 分解为 ,在每轮测试中对随机出来的 先求出 ,之后对这个值执行最多 次平方操作,若发现非平凡平方根时即可判断出其不是素数,否则再使用 Fermat 素性测试判断。

还有一些实现上的小细节:

  • 对于一轮测试,如果某一时刻 ,则之后的平方操作全都会得到 ,则可以直接通过本轮测试。
  • 如果找出了一个非平凡平方根 ,则之后的平方操作全都会得到 。可以选择直接返回 false,也可以放到 次平方操作后再返回 false

这样得到了较正确的 Miller Rabin:(来自 fjzzq2002)

=== "C++"

```cpp
bool millerRabin(int n) {
  if (n < 3 || n % 2 == 0) return n == 2;
  int u = n - 1, t = 0;
  while (u % 2 == 0) u /= 2, ++t;
  //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建议设为不小于 8
  //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效率
  for (int i = 0; i < test_time; ++i) {
    int a = rand() % (n - 2) + 2, v = quickPow(a, u, n);
    if (v == 1) continue;
    int s;
    for (s = 0; s < t; ++s) {
      if (v == n - 1) break; // 得到平凡平方根 n-1,通过此轮测试
      v = (long long)v * v % n;
    }
    // 如果找到了非平凡平方根,则会由于无法提前 break; 而运行到 s == t
    // 如果 Fermat 素性测试无法通过,则一直运行到 s == t 前 v 都不会等于 -1
    if (s == t) return 0;
  }
  return 1;
}
```

=== "Python"

```python
def millerRabin(n):
    if n < 3 or n % 2 == 0:
        return n == 2
    u, t = n - 1, 0
    while u % 2 == 0:
        u = u // 2
        t = t + 1
    # test_time 为测试次数,建议设为不小于 8
    # 的整数以保证正确率,但也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效率
    for i in range(test_time):
        a = random.randint(2, n - 1)
        v = pow(a, u, n)
        if v == 1:
            continue
        s = 0
        for s in range(t):
            if v == n - 1:
                break
            v = v * v % n
        # 如果找到了非平凡平方根,则会由于无法提前 break; 而运行到 s == t
        # 如果 Fermat 素性测试无法通过,则一直运行到 s == t 前 v 都不会等于 -1
        if s == t: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另外,假设 广义 Riemann 猜想(generalized Riemann hypothesis, GRH)成立,则对数 最多只需要测试 中的全部整数即可 确定 的素性,证明参见注释 7。

而在 OI 范围内,通常都是对 范围内的数进行素性检验。对于 范围内的数,选取 三个数作为基底进行 Miller-Rabin 素性检验就可以确定素性;对于 范围内的数,选取 七个数作为基底进行 Miller-Rabin 素性检验就可以确定素性。参见注释 8。

也可以选取 (即前 个素数)检验 范围内的素数。

注意如果要使用上面的数列中的数 作为基底判断 的素性:

  • 所有的数都要取一遍,不能只选小于 的;
  • 换成
  • 如果 ,则直接通过该轮测试。

反素数

定义

如果某个正整数 满足如下条件,则称为是 反素数:任何小于 的正数的约数个数都小于 的约数个数。

注:注意区分 emirp,它是用来表示从后向前写读是素数的数。

引入

其实顾名思义,素数就是因子只有两个的数,那么反素数,就是因子最多的数(并且因子个数相同的时候值最小),所以反素数是相对于一个集合来说的。

我所理解的反素数定义就是,在一个集合中,因素最多并且值最小的数,就是反素数。

过程

那么,如何来求解反素数呢?

首先,既然要求因子数,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素因子分解。把 分解成 的形式,其中 是素数, 为他的指数。这样的话总因子个数就是

但是显然质因子分解的复杂度是很高的,并且前一个数的结果不能被后面利用。所以要换个方法。

我们来观察一下反素数的特点。

  1. 反素数肯定是从 开始的连续素数的幂次形式的乘积。

  2. 数值小的素数的幂次大于等于数值大的素数,即 中,有

解释:

  1. 如果不是从 开始的连续素数,那么如果幂次不变,把素数变成数值更小的素数,那么此时因子个数不变,但是 的数值变小了。交换到从 开始的连续素数的时候 值最小。

  2. 如果数值小的素数的幂次小于数值大的素数的幂,那么如果把这两个素数交换位置(幂次不变),那么所得的 因子数量不变,但是 的值变小。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

  1. 对于给定的 ,要枚举到哪一个素数呢?

    最极端的情况大不了就是 ,所以只要连续素数连乘到刚好小于等于 就可以的呢。再大了,连全都一次幂,都用不了,当然就是用不到的啦!

  2. 我们要枚举到多少次幂呢?

    我们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当我们最小的素数的某个幂次已经比所给的 (的最大值)大的话,那么展开成其他的形式,最大幂次一定小于这个幂次。unsigned long long 的最大值是 ,所以我这边习惯展开成

细节有了,那么我们具体如何具体实现呢?

我们可以把当前走到每一个素数前面的时候列举成一棵树的根节点,然后一层层的去找。找到什么时候停止呢?

  1. 当前走到的数字已经大于我们想要的数字了

  2. 当前枚举的因子已经用不到了(和 重复了嘻嘻嘻)

  3. 当前因子大于我们想要的因子了

  4. 当前因子正好是我们想要的因子(此时判断是否需要更新最小

然后 dfs 里面不断一层一层枚举次数继续往下迭代可以。

常见题型

  1. 求因子数一定的最小数

求具有给定除数的最小自然数。请确保答案不超过

对于这种题,我们只要以因子数为 dfs 的返回条件基准,不断更新找到的最小值就可以了

#include <stdio.h>
unsigned long long p[16] = {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 根据数据范围可以确定使用的素数最大为53

unsigned long long ans;
unsigned long long n;

// depth: 当前在枚举第几个素数
// temp: 当前因子数量为 num的时候的数值
// num: 当前因子数
// up:上一个素数的幂,这次应该小于等于这个幂次嘛
void dfs(unsigned long long depth, unsigned long long temp,
         unsigned long long num, unsigned long long up) {
  if (num > n || depth >= 16) return;  // 边界条件
  if (num == n && ans > temp) {        // 取最小的ans
    ans = temp;
    return;
  }
  for (int i = 1; i <= up; i++) {
    if (temp * p[depth] > ans)
      break;  // 剪枝:如果加一个这个乘数的结果比ans要大,则必不是最佳方案
    dfs(depth + 1, temp = temp * p[depth], num * (i + 1),
        i);  // 取一个该乘数,进行对下一个乘数的搜索
  }
}

int main() {
  scanf("%llu", &n);
  ans = ~(unsigned long long)0;
  dfs(0, 1, 1, 64);
  printf("%llu\n", ans);
  return 0;
}
  1. 求 n 以内因子数最多的数

大家都知道我们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即记数的基数是 。历史学家说这是因为人有十个手指,也许他们是对的。然而,这通常不是很方便,十只有四个除数——。因此,像 这样的分数不便于用十进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以 甚至 为底会方便得多。主要原因是这些数字的除数要大得多——分别是 。请回答:除数最多的不超过 的数是多少?

思路同上,只不过要改改 dfs 的返回条件。注意这样的题目的数据范围,我一开始用了 int,应该是溢出了,在循环里可能就出不来了就超时了。上代码,0ms 过。注释就没必要写了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include <cstdio>
#include <iostream>

int p[16] =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unsigned long long n;
unsigned long long ans,
    ans_num;  // ans 为 n 以内的最大反素数(会持续更新),ans_sum 为
              // ans的因子数。

// depth: 当前在枚举第几个素数
// temp: 当前因子数量为 num的时候的数值
// num: 当前因子数
// up:上一个素数的幂,这次应该小于等于这个幂次嘛
void dfs(int depth, unsigned long long temp, unsigned long long num, int up) {
  if (depth >= 16 || temp > n) return;
  if (num > ans_num) {  // 更新答案
    ans = temp;
    ans_num = num;
  }
  if (num == ans_num && ans > temp) ans = temp;  // 更新答案
  for (int i = 1; i <= up; i++) {
    if (temp * p[depth] > n)
      break;  // 剪枝:如果加一个这个乘数的结果比ans要大,则必不是最佳方案
    dfs(depth + 1, temp *= p[depth], num * (i + 1),
        i);  // 取一个该乘数,进行对下一个乘数的搜索
  }
  return;
}

int main() {
  while (scanf("%llu", &n) != EOF) {
    ans_num = 0;
    dfs(0, 1, 1, 60);
    printf("%llu\n", ans);
  }
  return 0;
}

参考资料与注释

  1. Rui-Juan Jing, Marc Moreno-Maza, Delaram Talaashrafi, "Complexity Estimates for Fourier-Motzkin Elimination", Journal of Functional Programming 16:2 (2006) pp 197-217.
  2. 数论部分第一节:素数与素性测试
  3. Miller-Rabin 与 Pollard-Rho 学习笔记 - Bill Yang's Blog
  4. Primality test - Wikipedia
  5. 桃子的算法笔记——反素数详解(acm/OI)
  6. The Rabin-Miller Primality Test
  7. Bach, Eric , "Explicit bounds for primality test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55:191 (1990) pp 355–380.
  8. Deterministic variant of the Miller-Rabin primality test

贡献者:@383494@Untitled_unrevised@Menci@WenzelTian@CCXXXI@Tifa@Danni@kenlig@Great-designer

本页面最近更新:2/3/2023, 12:00:00 AM更新历史

发现错误?想一起完善?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

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SA 4.0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

评论

0 条评论
未登录用户


Copyright © 2016 - 2023 OI Wiki Team

最近更新:fd2ec2c, 2023-02-03

联系方式:Telegram 群组 / QQ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