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
本页面介绍和队列有关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
引入
队列(queue)是一种具有「先进入队列的元素一定先出队列」性质的表。由于该性质,队列通常也被称为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表,简称 FIFO 表。
数组模拟队列
通常用一个数组模拟一个队列,用两个变量标记队列的首尾。
int q[SIZE], ql = 1, qr;
队列操作对应的代码如下:
- 插入元素:
q[++qr] = x;
- 删除元素:
ql++;
- 访问队首:
q[ql]
- 访问队尾:
q[qr]
- 清空队列:
ql = 1; qr = 0;
双栈模拟队列
还有一种冷门的方法是使用两个 栈 来模拟一个队列。
这种方法使用两个栈 F, S 模拟一个队列,其中 F 是队尾的栈,S 代表队首的栈,支持 push(在队尾插入),pop(在队首弹出)操作:
- push:插入到栈 F 中。
- pop:如果 S 非空,让 S 弹栈;否则把 F 的元素倒过来压到 S 中(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弹出插入,做完后是首尾颠倒的),然后再让 S 弹栈。
容易证明,每个元素只会进入/转移/弹出一次,均摊复杂度
C++ STL 中的队列
C++ 在 STL 中提供了一个容器 std::queue
,使用前需要先引入 <queue>
头文件。
queue
的定义// clang-format off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std::deque<T>
> class queue;
T
为 queue 中要存储的数据类型。
Container
为用于存储元素的底层容器类型。这个容器必须提供通常语义的下列函数:
-
back()
-
front()
-
push_back()
-
pop_front()
STL 容器 std::deque
和 std::list
满足这些要求。如果不指定,则默认使用 std::deque
作为底层容器。
STL 中的 queue
容器提供了一众成员函数以供调用。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元素访问
q.front()
返回队首元素q.back()
返回队尾元素
- 修改
q.push()
在队尾插入元素q.pop()
弹出队首元素
- 容量
q.empty()
队列是否为空q.size()
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此外,queue
还提供了一些运算符。较为常用的是使用赋值运算符 =
为 queue
赋值,示例:
std::queue<int> q1, q2;
// 向 q1 的队尾插入 1
q1.push(1);
// 将 q1 赋值给 q2
q2 = q1;
// 输出 q2 的队首元素
std::cout << q2.front() << std::endl;
// 输出: 1
特殊队列
双端队列
双端队列是指一个可以在队首/队尾插入或删除元素的队列。相当于是栈与队列功能的结合。具体地,双端队列支持的操作有 4 个:
- 在队首插入一个元素
- 在队尾插入一个元素
- 在队首删除一个元素
- 在队尾删除一个元素
数组模拟双端队列的方式与普通队列相同。
C++ STL 中的双端队列
C++ 在 STL 中也提供了一个容器 std::deque
,使用前需要先引入 <deque>
头文件。
deque
的定义// clang-format off
template<
class T,
class Allocator = std::allocator<T>
> class deque;
T
为 deque 中要存储的数据类型。
Allocator
为分配器,此处不做过多说明,一般保持默认即可。
STL 中的 deque
容器提供了一众成员函数以供调用。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元素访问
q.front()
返回队首元素q.back()
返回队尾元素
- 修改
q.push_back()
在队尾插入元素q.pop_back()
弹出队尾元素q.push_front()
在队首插入元素q.pop_front()
弹出队首元素q.insert()
在指定位置前插入元素(传入迭代器和元素)q.erase()
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传入迭代器)
- 容量
q.empty()
队列是否为空q.size()
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此外,deque
还提供了一些运算符。其中较为常用的有:
- 使用赋值运算符
=
为deque
赋值,类似queue
。 - 使用
[]
访问元素,类似vector
。
<queue>
头文件中还提供了优先队列 std::priority_queue
,因其与 堆 更为相似,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Python 中的双端队列
在 Python 中,双端队列的容器由 collections.deque
提供。
示例如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新建一个 deque,并初始化内容为 [1, 2, 3]
queue = deque([1, 2, 3])
# 在队尾插入元素 4
queue.append(4)
# 在队首插入元素 0
queue.appendleft(0)
# 访问队列
# >>> queue
# deque([0, 1, 2, 3, 4])
循环队列
使用数组模拟队列会导致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队列会向数组的尾部移动,一旦到达数组的最末端,即使数组的前端还有空闲位置,再进行入队操作也会导致溢出(这种数组里实际有空闲位置而发生了上溢的现象被称为“假溢出”)。
解决假溢出的办法是采用循环的方式来组织存放队列元素的数组,即将数组下标为 0 的位置看做是最后一个位置的后继。(数组下标为 x
的元素,它的后继为 (x + 1) % SIZE
)。这样就形成了循环队列。
例题
一个双端队列(deque),m 个事件:
-
在前端插入 (w,v)
-
在后端插入 (w,v)
-
删除前端的二元组
-
删除后端的二元组
-
给定 l,r,在当前 deque 中选择一个子集 S 使得
,且最大化 . .
每个二元组是有一段存活时间的,因此对时间建立线段树,每个二元组做 log 个存活标记。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每个询问,求其到根节点的路径上的标记的一个最优子集。显然这个可以 DP 做。
一共有
这是一个在线算法比离线算法快的神奇题目。而且还比离线的好写。
上述离线算法其实是略微小题大做的,因为如果把题目的 deque 改成直接维护一个集合的话(即随机删除集合内元素),那么离线算法同样适用。既然是 deque,不妨在数据结构上做点文章。
如果题目中维护的数据结构是一个栈呢?
直接 DP 即可。
妥妥的背包啊。
删除的时侯直接指针前移即可。这样做的复杂度是
如果题目中维护的数据结构是队列?
有一种操作叫双栈模拟队列。这就是这个东西的用武之地。因为用栈是可以轻松维护 DP 过程的,而双栈模拟队列的复杂度是均摊
回到原题,那么 Deque 怎么做?
类比推理,我们尝试用栈模拟双端队列,于是似乎把维护队列的方法扩展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每次是全部转移栈中的元素的话,单次操作复杂度很容易退化为
于是乎,神仙的想一想,我们可以丢一半过去啊。
这样的复杂度其实均摊下来仍是常数级别。具体地说,丢一半指的是把一个栈靠近栈底的一半倒过来丢到另一个栈中。也就是说要手写栈以支持这样的操作。
似乎可以用 势能分析法 证明。其实本蒟蒻有一个很仙的想法。我们考虑这个双栈结构的整体复杂度。m 个事件,我们希望尽可能增加这个结构的复杂度。
首先,如果全是插入操作的话显然是严格
“丢一半”操作是在什么时侯触发的?当某一个栈为空又要求删除元素的时侯。设另一个栈的元素个数是
为了增加丢一半的操作次数,必然需要不断删元素直到某一个栈为空。由于插入操作对增加复杂度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考虑插入操作。初始时有 m 个元素,假设全在一个栈中。则第一次丢一半的复杂度是
考虑这样做的总复杂度。
解得
于是,总复杂度仍是
在询问的时侯,我们要处理的应该是“在两个栈中选若干个元素的最大价值”的问题。因此要对栈顶的 DP 值做查询,即两个
这个问题暴力做是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ctype>
#include <cmath>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ap>
#include <queue>
#include <set>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heading******************/
const int M = 5e4 + 5, P = 505; // 定义常数
int I, m, p;
inline int _(int d) { return (d + p) % p; } // 用于取模
namespace DQ { // 双栈模拟双端队列
pair<int, int> fr[M], bc[M]; // 二元组,详见题目3.4
int tf = 0, tb = 0; // 一端的top,因为是双端队列所以有俩
int ff[M][P], fb[M][P];
void update(pair<int, int> *s, int f[][P], int i) { // 用f[i-1]更新f[i]
for (int j = 0; j <= (p - 1); j++) {
f[i][j] = f[i - 1][j];
if (~f[i - 1][_(j - s[i].first)]) // 按位取反
f[i][j] = max(f[i][j], f[i - 1][_(j - s[i].first)] + s[i].second);
}
}
// 以下两行代码表示push入队列,很好理解
void push_front(pair<int, int> x) { fr[++tf] = x, update(fr, ff, tf); }
void push_back(pair<int, int> x) { bc[++tb] = x, update(bc, fb, tb); }
// 以下两行代码表示从队列pop出元素
void pop_front() {
if (tf) {
--tf;
return;
}
int mid = (tb + 1) / 2, top = tb;
for (int i = mid; i >= 1; i--) push_front(bc[i]);
tb = 0;
for (int i = (mid + 1); i <= top; i++) push_back(bc[i]);
--tf;
// 上面的代码,逻辑和普通队列是一样的
}
void pop_back() {
if (tb) {
--tb;
return;
}
int mid = (tf + 1) / 2, top = tf;
for (int i = mid; i >= 1; i--) push_back(fr[i]);
tf = 0;
for (int i = (mid + 1); i <= top; i++) push_front(fr[i]);
--tb;
// 上面的代码,逻辑和普通队列是一样的
}
int q[M], ql, qr; // 题目任务5要求的
int query(int l, int r) {
const int *const f = ff[tf], *const g = fb[tb];
int ans = -1;
ql = 1, qr = 0;
for (int i = (l - p + 1); i <= (r - p + 1); i++) {
int x = g[_(i)];
while (ql <= qr && g[q[qr]] <= x) --qr;
q[++qr] = _(i);
}
for (int i = (p - 1); i >= 0; i--) {
if (ql <= qr && ~f[i] && ~g[q[ql]]) ans = max(ans, f[i] + g[q[ql]]);
// 删 l-i,加 r-i+1
if (ql <= qr && _(l - i) == q[ql]) ++ql;
int x = g[_(r - i + 1)];
while (ql <= qr && g[q[qr]] <= x) --qr;
q[++qr] = _(r - i + 1);
}
return ans;
}
void init() {
for (int i = 1; i <= (P - 1); i++) ff[0][i] = fb[0][i] = -1;
} // 初始化
} // namespace DQ
int main() {
DQ::init();
scanf("%d%d%d", &I, &m, &p);
for (int i = 1; i <= m; i++) {
char op[5];
int x, y;
scanf("%s%d%d", op, &x, &y);
if (op[0] == 'I' && op[1] == 'F')
DQ::push_front(make_pair(_(x), y));
else if (op[0] == 'I' && op[1] == 'G')
DQ::push_back(make_pair(_(x), y));
else if (op[0] == 'D' && op[1] == 'F')
DQ::pop_front();
else if (op[0] == 'D' && op[1] == 'G')
DQ::pop_back();
else
printf("%d\n", DQ::query(x, y));
}
return 0;
}
/* example.in
0
11 10
QU 0 0
QU 1 9
IG 14 7
IF 3 5
QU 0 9
IG 1 8
DF
QU 0 4
IF 1 2
DG
QU 2 9
*/
/* example.out
0
-1
12
8
9
*/
/* LOJ:https://loj.ac/s/1149797*/
参考资料
贡献者:@ttyao0518@WenzelTian@black_trees@樵墨@Baoshuo@kenlig@Nathan@mgt@Leo@The-UltimateGamer@夜轮_NachtgeistW@Margatroid@abc1763613206@Jacob@ouuan@sshwy@Ir1d@Xeonacid
本页面最近更新:2/3/2023, 12:00:00 AM,更新历史
发现错误?想一起完善?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
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SA 4.0 和 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